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新闻内容

    我想要有个“家”

       

      我省5000多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喜圆安居梦
          编者的话:今年5月20日,是全国第二十二个“助残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农村贫困残疾人。
          安居乐业,这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更是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梦想。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我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这个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特别是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启动“安居工程”项目,创新“就地募集,就地使用”模式,带动一批批企业家踊跃奉献爱心,5000多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了安居梦,“住新房难忘乡亲,搬新居感恩政府”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扶残助残,有你有我。让我们携起手来,大力践行“乐善好施”的福建精神,让更多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关爱的阳光!
          18日上午,风雨交加。往年,长乐漳港万沙村残疾人黄春城都会犯愁,因为他和91岁的老母亲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旧房,房间昏暗逼仄,条石砌墙,屋顶覆瓦,一下雨,屋子就会进水。今年4月,他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屋,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
          近几年,我省搬进新居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有5000多户,这得益于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自2007年发起的“安居工程”项目。该项目以支援农村贫困残疾人新建房和改危房为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6年来帮助许多残疾人及其家庭圆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近日,记者随同基金会工作人员,在闽侯、长乐等地探访搬进新屋的残疾人。
      孩子的愿望:想有个不漏雨的房间
          闽侯县的唐崇德今年65岁,妻子黄梅英60岁,夫妻俩均双目失明。他们和女儿一直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瓦屋里,瓦屋常年漏风漏雨,家里只有一张小竹床。女儿10多岁后,不方便再和父母挤着睡,唐崇德只能把家里的3张板凳拼成一张“床”,白天女儿趴在板凳上做作业,晚上就在上面睡觉。
          2008年,基金会工作人员到闽侯调研时,问女孩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唐说:“想有个不漏雨的房间,爸爸妈妈可以有张新床。”当时,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了。
          到了2009年春节,这个家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唐崇德家盖起明亮的新房子,爱心企业家捐赠了床铺、电视机、电饭煲,“该有的我们都有了”,唐崇德兴奋不已。更令他高兴的是,搬进新房后,女儿开朗了很多,第二年顺利考上了大学。小唐告诉基金会工作人员,未来开始变得一片敞亮,她更有信心通过努力去改变家里贫困的现状。
      迁入新居,女儿找到如意郎君
          闽侯县荆溪镇,47岁的董小红原本住在危房中。她的肢体2级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而丈夫多病,只能干简单的活,一家人生活拮据。适龄女儿未婚,这一直是董小红的“心病”,她无数次抹着眼泪跟邻居说,是自己拖累了女儿。
          2010年,闽侯县残联把董小红列为“安居工程”对象,经过县、乡镇残联,村两委及热心群众的帮助,年底,他们一家住上了80平方米的新房。有了新居,一个贵州籍小伙子成了“上门女婿”,小夫妻生了个男孩。没多久,董小红的女儿和女婿也各自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改变。
          现在见到乡亲们,董小红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说:“我们苦不要紧,但是不能苦孩子。现在,我们家是真正过上了有希望的好日子。”
      “住新房难忘乡亲,搬新居感恩政府”
          一直“屋漏怕雨”的政和县际下村残疾人吴来富再也不用担心了,2008年初,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结实的新家。
          吴来富今年70岁,一家4口,夫妻俩均是肢体残疾。他们有两个孩子,大的智力残障,小的还在念书,全家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十分艰苦。由于穷困,此前,一家人长年借住在村里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废旧凉亭里。冬天,寒风呼啸着穿堂而过,他们避无可避;雨天,凉亭内遍地泥泞,摆在亭子外的锅碗炉灶全被打湿,一家人只能吃“冷食”。
          2007年5月,基金会与市、县、乡政府共拨出2万元“安居工程”项目资金,村里提供地块,镇里为吴来富免去建房的土地费用,社会各界还为他捐款近2万元,镇残联、际下村村委积极发动助残志愿者、村民义务投工投劳80多个工作日,让吴来富没花一分钱就建起了86平方米、造价近4万元的砖混新房。当年12月,新房竣工,石屯供电所的员工自发捐款1200元,买来仪表、导线,上门安装好用电线路;镇政府送来了床铺、棉被;企业送来了彩电;市、县残联送来了安家费……
          吴来富的新居门上贴着“住新房难忘乡亲,搬新居感恩政府”的对联。自2008年起,同样内容的对联,他每年都请人重新写一次,除夕喜气洋洋地贴在门上。他说,把对社会各界的感谢挂在门上,就仿佛把一家人的幸福感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
      携手共筑“福善居” 率先发起:让残疾人居有定所
          2006年底,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陈明端在走村入户调研中,目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居住困境和在困境中的自重自强,感触很深。在宁德、三明、龙岩等地,仍有3万余户贫困残疾人住在危房里,还有5000多户无房居住,他们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2007年4月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省残联联手,率先在全国发起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安居工程”,首期向爱心企业募集资金200多万元,用于资助全省4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使他们居有定所。
          “安居工程”主要是资助农村贫困残疾无房、危房户,受助对象由各级残联选报、审核并给予公示,房子建筑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建成后统一称为“福善居”。原则上,每户由省、市、县级残联各出5000元资金给予扶持。建房的土地,由地方政府免费划拨,通水、通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当地政府也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积极作为: 合力共建安居房
          为确保工程高质高效实施,省、市、县残联明确责任管理目标,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建设质量。“安居工程”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大力支持。
          南平市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税费减免,包括水电配套费、公路建设费、契税、土地使用费、有线电视费、电信费等。各级民政、老区办、残联等部门提供补助;村里无偿提供部分建材;发动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及村民爱心捐款……
          三明市各级残联工作人员,在“安居工程”施工期间,每个阶段都要跟踪检查。他们不辞辛苦,多次往返于村镇之间,与村两委一同协商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办理减免手续。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至2010年,“安居工程”先后解决了3643户农村残疾人的住房问题。
      创新模式: 就地募集,就地使用
          “安居工程”前期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困难户太多,进度与工作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此前做法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中募集善款,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企业捐赠积极性不高。经过讨论后,基金会决定选择闽侯作为试点,实行“就地募集、就地使用”。试点工作从2010年初开始,项目取名“积善嘉年•安居工程”。
          据统计,闽侯县共有443户贫困残疾人需要解决住房问题。闽侯县提出单身户40至50平方米、家庭户60至80平方米的房子建筑标准。据此,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省残联联合闽侯县委、县政府,在当地发动社会各界奉献爱心,计划募集300多万元,最后竟募集到636.5万元。
          闽侯县“安居工程”于2010年3月启动,原计划以整县推进方式,集中用2年的时间,解决全县所有贫困残疾人危房户、无房户居住问题。然而,仅用了1年3个月时间,通过向社会募集的636.5万元,以及县财政投入的400万元,解决了443户残疾人住房问题,提前9个月完成任务。
          如今,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已在长乐、福安、大田、永定等12个县(市)推广这一经验,帮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早日改善居住条件。
      八闽处处有温暖
          18日,记者来到长乐湖南镇仙宅村,正巧碰上一位邻居给池视金送衣服。
          57岁的池视金肢体2级和智力4级残疾,她与80多岁的父母靠种田及低保金维持生活。在政府实施“安居工程”之前,一家人一直住在老宅里,老宅是土坯房,十分破旧。仙宅村林书记说,每逢台风天气,村干部就提心吊胆,动员池家人搬到村部或村干部家中。
          让池家人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在去年底结束了。去年,湖南镇将其危房列入“安居工程”重点对象,新房于去年7月份动工,10月份竣工,一家人住上了80平方米的新房。竣工那天,邻里乡亲比池视金还高兴,新桌、板凳、衣柜……乡亲们源源不断地送来家具。
          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李月兰,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走上了红红火火的创业路。李月兰今年30多岁,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丈夫智力残疾,他们一家也是“安居工程”的受益者。2008年,她家建起了3层新砖瓦房。房子建起来了,一家人的生计也摆上日程。镇里一家美发店的师傅建议她在新房里开理发店,并免费上门传授技艺。当年10月,李月兰的理发店开张了,当天就来了10多个乡亲。3年多过去了,镇上新的理发店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李月兰的理发店生意却没受到影响,因为乡亲都愿意多照顾她,即便她忙不过来,大家也耐心排队等着,碰上午饭时间,排队的妇女还会帮着她把饭做了。
          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关心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纷纷献出爱心。在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举办的一次书画义卖活动中,一位老人特地从龙岩赶来,捐出自己积蓄的养老金1万元;父亲是残疾人的福建铁路机电学校学生王成武,看到“安居工程”报道,组织班上同学义卖报纸,将一天所得195元全部捐给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福建师大的几名学生看到报道后,也将假日勤工俭学的796.8元全部捐出来,他们说:“虽然我们目前的力量有限,但爱心行动不会停止。希望残疾人朋友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支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企业家助力“安居工程”
          5月20日晚,在庆祝第二十二个全国助残日晚会上,省残联为明一(福建)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颁发了爱心奖,以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其实,这个奖同样应该颁发给许多没到场的企业家们,他们是这项事业的幕后英雄。”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负责人说。
          企业家刘建忠捐赠100万元元支持“安居工程”,捐赠200万元用于建立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基金。他说,每当看到无依无靠的困难户,“眼睛就看不下去,心里也过意不去”,以后无论有多大的成就,他仍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慈善事业。
          许多企业家把扶危助困当作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事。惠安企业家李一峰的利润分配理念在当地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合理的企业利润分配方式是:三分之一用于养家,三分之一用于发展生产,三分之一用于慈善。了解到残疾人“安居工程”项目,他当即捐赠30万元,并自愿加盟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石狮市服饰鞋帽辅料行业协会会长黄文远去年也向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他说:“一个没有爱心的企业不是好企业,一个不懂得回报社会的企业家不是称职的企业家。”
          “更为难得的是,许多在外的闽商都愿意为家乡做好事、做善事。”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负责人介绍,华侨企业家宋良浩回福州省亲期间,听闻“安居工程”,当即捐赠300万元用于支持助残事业;去年,在安徽福建商会的支持下,合肥、马鞍山等地举办“爱心助残、情系桑梓”捐赠活动,募款170多万元;在香港举办的书画义卖活动中,募款156万元全部捐献给“安居工程”。
          “看到基金会每年都在报纸上公布审计报告、财政支出、捐款明细及援助去向,明白账让我们看着放心。”企业家们说,此前对于残疾人的贫困境况,不是帮不到,而是不知道,如今借助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可以为残疾人雪中送炭。
          “我们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也呼吁全社会共同来浇灌这株爱心之花。”刘建忠说,目前虽然解决了一部分残疾人的困难,但仍有许多同样境况的人需要帮助,这就需要大家一起把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